EN / 中国科学院 / 局内平台 /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 局内平台
  • /
  • 中国科学院
  • /
  • EN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
  • 首 页
  • |
  • 组织机构
    • 部门职责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
  • 工作动态
  • |
  • 政策法规
  • |
  • 创新文化
  • |
  • 工作指南
    • 护照签证
    • 领事服务
    • 外国人来华
  • |
  • Working with CAS
    • CAS NEWSLETTER
    • SCIENCE STORY
    • PROJECT INFORMATION
    • WATCH THIS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交流动态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孙学良和北京大学教授侯仰龙访问长春应化所

来源: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时间:2015年08月14日   

  8月11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孙学良和北京大学教授侯仰龙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访问。访问期间,他们做客应化系列讲座,分别为应化所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作了题为Delopment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和“面向先进能源存储的高性能电极材料”的学术报告。

  近年来,人们对于纳米科技的关注度在持续增长。纳米结构在能量产生、储存和应用方面的显著特点为能源领域的科技新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基于纳米结构的科研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到太阳能电池、制氢和储氢、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等方面。孙学良所带领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发展多种纳米结构材料,推动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应用。在报告中,孙学良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先进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方面取得的成果,并结合实例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纳米结构来解决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研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如今,储能材料的研发成为了科技社会的关注焦点之一。人们认为,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高密度储能材料将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而如何发展新的电极材料,为电动汽车提供技术支持也成为了当前的科研热点。侯仰龙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发的各类复合材料在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能源转化和存储领域中的应用等情况。

  孙学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纳米材料和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加拿大首席研究者(Canada Research Chair)。他的科研兴趣包括:发展多种合成纳米材料,例如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粒子和薄膜等,以及在洁净能源领域的应用,包括低温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和钠空气电池等。孙学良著有(合著)220多篇文章,两部书籍和14个章节,文章曾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Am.Chem.Soc.(JACS)、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杂志上。孙学良拥有十项美国专利。孙学良与巴拉德动力系統公司(Ballard Power Systems),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Lithium Phostech和加拿大国防系统等大学、公司和政府组织均有合作。孙学良获得的荣誉奖项包括Eearly Research Award(2006),Canada Research Chair(2007),University Faculty Scholoar Award(2010)和Western Engineering Prize for Achievement in Research(2013)等。

  侯仰龙,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与能源领域的应用。发展了单分散磁性纳米材料的通用制备方法,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纳米耦合磁体化学制备新策略、探索了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应用。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国际和各类双边会议上作大会或分邀请报告30余次。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北京市优秀人才(2009)、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9)、青年科学之星新人奖(201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北京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11)、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2)、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正主持或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础研究计划(973)等课题。现任Scientific Reports(NPG)、Adavanced Science(Wiley)、Science China Materials、Rare Metals等期刊编委,中国材料研究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附件: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网站标识码bm48000032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 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 编:100864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32